纪念红军长征腊子口战役胜利85周年
腊子口战役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腊子口周围是崇山峻岭,东西两侧都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劈斧削一般,中间是一个宽8米左右的隘口,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抬头望去,只见一线青天,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腊子口因长征途中著名的“腊子口战役”而名扬天下,享誉海内外。
1935年9月16日,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在越过雪山草地后到达腊子口。时任国民党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以一个旅部率三个团的重兵,沿朱力沟、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封锁防线,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隘口桥头和两侧的山腰都修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此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前方有鲁大昌的堵截,如果不能很快的攻下腊子口就有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
腊子口战役是于1935年9月16日下午打响的,当时毛泽东在距腊子口十多里的黑多村电话指挥这场战役,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师长陈光现场指挥这场战役,由英勇的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带领战士们奋战。红四团的五次正面强攻都被敌人的火力压了回来,没有取得任何的进展,部队还出现了很大的伤亡。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趴在前沿对腊子口的地形进行反复的观察终于发现敌人防守的两个弱点:一是敌人的碉堡没有顶盖,二是敌人将所有的火力全部集中在了正面,凭借沟口天险进行防御,两侧和山顶没有设防,两人同时意识到,如果有人能从悬崖绝壁上攀爬上去,就可以往碉堡中投掷手榴弹,但是腊子口的绝壁成八九十度的直角,看一眼都让人觉得晕眩,如何才能爬的上去?
四团营以上干部在距离口子两百米远的树林里召开了会议,会议开的很艰难,谁都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后又召开了士兵动员大会,让所有的士兵都想办法、出主意,这时一位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站了起来,他说:我能攀爬上去,只要我一个人爬上去,就可以放下绳子,别说是一个连一个营也能上去。指挥所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谁都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弱不禁风的小战士能从这样的悬崖峭壁上攀爬上去,这时,这位小战士又说到:我是贵州人,我们贵州的山很大也很陡峭,在参加红军之前在家经常采药、打柴、攀陡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就可以攀爬上去。腊子河水流湍急,难以徒步,战士们用一匹高头大马把苗族小战士送了过去,果然这位小战士不负众望,攀上了崖顶,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时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研究决定翻山迂回和正面强攻两面出击的准备工作,迂回部队由侦察队和通信主任潘峰带领的信号组以及一连、二连组成,由团长黄开湘带领;正面强攻的任务由二营担任,六连是主攻连,由政委杨成武率领。
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一昼夜激烈的浴血奋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清晨6时终于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
攻下腊子口后,中央红军沿朱立沟翻越了岷山的最后一道雪峰达拉梁,向宕昌的哈达铺方向进发,于1935年9月18日—20日部队先后到达哈达铺,在哈达铺休整时发现了定乾坤的一张《大公报》,得知陕北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部队,才将红军的落脚点放在了陕北。
腊子口战役的历史意义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凭借天险将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罪恶计划。这一仗红军打出了军威,打开了进军甘肃的大门,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英雄的红四团以英勇顽强的战斗,在腊子口树立了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聂荣臻元帅曾评价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整盘棋都走活了。1935年9月17日,红军长征过了腊子口,就意味着红军长征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也是毛泽东和红军命运的根本转折,腊子口具有扭转乾坤的战略意义。